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药学会
主办单位: 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草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3-267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108/R
邮发代号: 6-77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70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1540.00
杂志荣誉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5 第三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草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药学会
-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670
- 国内刊号:12-1108/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海蒙制酸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海蒙制酸胃漂浮缓释片的优处方配比,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征.方法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以CaCO3在2、6、12h累积释放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筛选出影响缓释片制备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骨架材料、助漂剂、填充剂,并确定非主要影响因素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复合原理设计3因素3水平实验,以累积释放率为指标优选处方,并利用响应优化器优化实验结果,拟合释药......
作者:张爱丽;邵杰;张庆芬;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5- 23
-
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优化人参皂苷Rg3自乳化释药系统和质量评价
目的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BBD)法优化人参皂苷Rg3自乳化制剂的处方配比,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3因素3水平BBD,以乳化剂、助乳化剂和油相为主要因素进行考察,载药量和平均粒径为响应值,用BBD软件绘制响应面图并得到各考察因素对指标影响的多项式,终得到优化的处方配比,通过对自乳化效率、粒径、溶出度等方面进行体外评价.结果人参皂苷Rg3自乳化制剂优处方的乳化剂为[RH40-Tr......
作者:张南生;郭虹;孙卫军;应聪慧 刊期: 2015- 23
-
芍药苷脂质液晶纳米粒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目的制备芍药苷脂质液晶纳米粒(Pae-LLCN),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自发乳化-超声法制备Pae-LLCN,用正交试验设计对Pae-LLCN的处方进行优化,用透析法测定Pae-LLCN在24h内的累积释放量并绘制释药曲线,采用透射电镜、纳米粒度仪对其形态和粒径进行考察.结果Pae-LLCN佳处方为泊洛沙姆407(F127)与甘油单油酸酯(GMO)质量比为1:10、芍药苷投......
作者:邱玲;尹蓉莉;申宝德;张利红;武娜;郑娟;韩晋;袁海龙 刊期: 2015- 23
-
表征中药煮散的粉体特征参数及水煎液中的分散溶出行为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煮散的粉体特征及其水煎液中成分的分散溶出行为,为煮散的粒径控制及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黄芩、黄连、葛根、甘草4种饮片制成煮散,考察其粒度分布、流动性等粉体特征及水煎液中混悬性微粒的分散属性,并比较煮散与饮片煎煮有效成分的溶出行为.结果黄芩、黄连、甘草煮散粒度分散均匀,流动性好,葛根煮散稍差.煮散与饮片水煎液中大多为亚微米级颗粒,而光学和电学性质显示煮散水煎液中的微粒较多、较大、......
作者:文谨;刘起华;柯李晶;仝小林 刊期: 2015- 23
-
以壳聚糖为絮凝剂的消炎退热颗粒原药水提液絮凝效果研究
目的采用絮凝技术优化消炎退热颗粒原药水提液除杂净化工艺,保留有效成分的同时去除更多杂质,提高原药水提液的澄清度.方法明确消炎退热颗粒原药水提液中杂质的成分后,通过筛选絮凝剂的实验,确定了采用壳聚糖絮凝剂对原药水提液进行絮凝除杂.针对以消炎退热颗粒原药水提液中有效成分秦皮乙素的保留率,杂质成分蛋白质和鞣质的去除率以及絮凝处理后药液上清液的浊度作为研究指标,分别研究考察了壳聚糖絮凝剂的配比及用量、絮凝......
作者:李桂水;陶思佚;程丽君;李毅;王星天 刊期: 2015- 23
-
桉属植物中间苯三酚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桉属为桃金娘科的一个主要属,桉属植物常统称为桉树,其木材、叶、花、果实等是化学工业、香料、医药领域的重要原料.长期以来,桉属植物作为民间药被使用,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痢疾、湿疹、跌打损伤等.间苯三酚衍生物为桉属植物中主要的一类化合物,因为其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对其研究较为深入.间苯三酚衍生物的结构比较特殊,常与单萜、倍半萜及二萜结合形成杂合物,结构较为复杂、多变,形成的杂合物......
作者:李伟 刊期: 2015- 23
-
地肤的各药用部位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地肤的各部位均具有药用价值.通过对地肤子、地肤苗、地肤根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系统地梳理了地肤各部位的药用价值.地肤子、地肤苗中三萜皂昔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抗搔痒等作用,这与其传统临床上的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等功效相一致;地肤子、地肤苗、地肤根都具有降血糖作用,其降血糖作用与地肤所含皂苷相关.为更加有效地利用地肤这一植物资源,研制低毒、高效、不良反应小的抗炎、抗......
作者:邵荣杰;邵世宏 刊期: 2015- 23
-
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中药是传统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近年来中医药在特定优势病种上取得的功效使其作为补充及替代医学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视.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药物应用的两大准则,针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仅仅强调其治疗作用是不够的,对其毒副反应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由于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认识存在不足,自行、盲目、长期、大量服用中药导致的中药药源性损伤事件近期逐年增多,尤其是服用中药后引起的肾脏损伤.通过检索近2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引起肾损......
作者:郭晓;王萌;朱彦;刘洋;郝彧 刊期: 2015- 23
-
中药制剂指标性成分群辨识思路与方法解析
中药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整体作用的特点,使得其制备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困难,正确辨识中药制剂中与功效密切相关的主要活性成分群并以此构建中药制剂工艺、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中药制剂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谱-效相关、中药药动学、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整合效应关联性分析、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敲入/敲除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中药制剂工艺与质量评价......
作者:王灯节;刘廷;狄留庆;李俊松;单进军;赵晓莉;康安;乔宏志 刊期: 2015- 23
动态资讯
- 1 丹参胶囊在欧盟药品注册中的可读性测试研究和实践
- 2 HPLC法测定23-羟基白桦酸注射液中23-羟基白桦酸的含量
- 3 结肠炎散I号的质量标准研究
- 4 HPLC法测定柴胡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
- 5 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测定浙贝母中12种农药残留成分
- 6 磷酸川芎嗪的体外透皮吸收
- 7 金钗石斛中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 8 三种海龙中甾醇类成分的GC-MS分析
- 9 基于UPLC-Q-TOF/MS的五味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10 黄蜀葵花的脂溶性成分研究
- 11 粒径对甘草粉末中甘草酸、甘草苷的影响
- 12 川芎嗪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 13 茶色素的化学成分研究
- 14 金莲花茎叶不同生长期总黄酮的测定
- 15 满山红化学成分的研究
- 16 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 17 绿原酸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的机制研究
- 18 RP-HPLC法测定槐角提取物中染料木素的含量
- 19 不同产地决明子中9种蒽醌类成分的测定
- 20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正交设计结合指纹图谱优选加味四妙颗粒的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