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药学会
主办单位: 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草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3-267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108/R
邮发代号: 6-77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70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1540.00
杂志荣誉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5 第三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草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药学会
-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670
- 国内刊号:12-1108/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加工炮制对秦艽中龙胆苦苷的影响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麻花秦艽G.stramineaMaxim.、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DuthieetBurk.或小秦艽G.dahuricaFisch.的根[1],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龙胆苦苷.龙胆苦苷是裂环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由于受缩醛结构的影响,在药材中的量会受不同加工炮制条件的影响[2].本实验考察了不同炮制品中龙胆苦苷的量,为秦艽的......
作者:高娟;王亚洲;孙文基 刊期: 2006- 09
-
灯盏花素海藻酸钙凝胶小球的制备
目的考察灯盏花素海藻酸钙凝胶小球的制备工艺和优处方.方法利用滴加法制备凝胶小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筛选优处方.结果优处方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5%,海藻酸钠与药物的比例为1:1,氯化钙浓度为0.3mol/L.优化处方制备的凝胶小球大小均匀,载药量均匀,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结论利用滴加法制备灯盏花素海藻酸钙凝胶小球方法简单.......
作者:张彦青;解军波;戚务勤;张明春;韩淑珍;孔秀华 刊期: 2006- 09
-
人参皂苷Rg3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在水溶液中的包合作用、包合比及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方法采用相溶解度法、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测定人参皂苷Rg3与HP-β-CD在水溶液中包合作用、包合比及包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变化.结果在水溶液中人参皂苷Rg3与HP-β-CD均可形成1:1摩尔比可溶性包合物;人参皂苷Rg3的苷元部分可能嵌入HP-β-CD分子的疏水性空穴......
作者:林东海;侯茂奇;陈继永;李金明;刘珂 刊期: 2006- 09
-
克感利咽口服液中挥发油的超临界萃取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克感利咽口服液处方4味药材超临界萃取的佳方法.方法分别以萃取率、薄荷醇萃取量作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气相色谱测定、SAS统计分析,研究超临界萃取工艺.结果试验工艺水平范围内,温度和时间对萃取率和薄荷醇萃取量都有显著影响,压力对萃取率和薄荷醇萃取量都无显著影响;影响萃取的超临界萃取较优工艺为温度55℃,时间150min,压力27MPa;影响薄荷醇萃取量的超临界萃取较优工艺为温度45℃,时间1......
作者:丁金龙;施少斌;秦春梅;冯冲;冼健民 刊期: 2006- 09
-
气相色谱法测定菊花挥发油中桉油精、樟脑、龙脑、醋酸龙脑酯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它主要含挥发油、腺嘌呤、碱、菊苷、氨基酸、维生素E等,其中挥发油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1,2].笔者经GC-MS测定其成分主要为桉油精、樟脑、龙脑、醋酸龙脑酯等.本实验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菊花挥发油中桉油精、樟脑、龙脑、醋酸龙脑酯,为菊花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刘吉金;王晓炜;黄服喜;熊英;吴秋云 刊期: 2006- 09
-
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
目的探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的方法,并建立白术内酯Ⅰ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考察了萃取压力、解析压力等7个因素对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术内酯Ⅰ进行HPLC分析.色谱柱:HypersilODS2,流动相:甲醇-水(70:30),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220nm.结果以10%乙醇为携带剂,药材粒度60目,萃取压力25MP......
作者:杨林;何丹 刊期: 2006- 09
-
球面对称设计优化荨麻多糖的提取工艺
荨麻为常用的中药和民族药物,药用历史悠久,具有祛风定惊、温胃消食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荨麻还具有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等作用[1].荨麻多糖还是抗炎、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2,3].目前,对荨麻的化学成分研究已有报道[4],但对荨麻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少见报道[5].本实验采用球面对称设计法对荨麻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
作者:宋学伟;潘兰;韩泳平;钟亚玲;任磊 刊期: 2006- 09
-
大鼠皮肤角质层对青藤碱脂质体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
目的考察大鼠皮肤角质层对青藤碱脂质体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分别考察正常腹部、背部皮肤及经采用胶带剥离法制备的去角质层腹部、背部皮肤的透皮吸收特性,以预设的采样间隔采样,HPLC法检测,以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对时间拟合,透皮速率常数(J)作为判断的标准.结果除去角质层的腹部及背部皮肤比相应部位的正常皮肤J有明显增加,且皮肤中药物释放速率常数也大于相应部位的正常皮肤.结论皮肤角质......
作者:张英丰;汪小根;周莉玲 刊期: 2006- 09
-
当归挥发油的G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当归挥发油指纹图谱的测定分析方法,为当归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挥发油,用GC对其进行指纹图谱测定,并采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推荐的中药指纹图谱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建立当归挥发油的共有指纹峰.结果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试验中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当归挥发油的质量控制.......
作者:阮健;王凤山;车鑫;李春玲;刘珂 刊期: 2006- 09
-
RP-HPLC法测定大蒜油中二烯丙基三硫和二烯丙基二硫
大蒜油是百合科葱属植物大蒜AlliumsativumL.的地下鳞茎外皮干燥后经水蒸气蒸馏提取而得到的挥发油.大蒜油具有抗菌、调血脂、降血糖、降压利尿、抗血小板凝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性、保肝、抗衰老、抗肿瘤等多种功能[1,2],特别是对心血管、肿瘤有很好的生理活性,使其在新药开发、保健品生产上存在着很大潜力.我国每年约有20t大蒜油出口,也给大蒜油的生产厂家带来巨大的商机.但我国目前没有完善的大蒜油......
作者:刘丽梅;王瑞海;陈琳;丁家欣;张秋海 刊期: 2006- 09
动态资讯
- 1 葱属植物Allium jesdianum
- 2 甜梦口服液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观察
- 3 浅述中药二次开发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性
- 4 不同播期和用种量对鱼腥草新品系产量质量的影响
- 5 内生真菌对离体培养的福建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 6 HPLC法测定白术中的白术内酯Ⅰ、Ⅱ、Ⅲ
- 7 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在山西道地药材研究中的应用
- 8 红凉伞中岩白菜素的积累动态研究
- 9 注射用消障素对家兔实验性萘性白内障的防治作用
- 10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大头续断资源蕴藏量的估算研究
- 11 桂枝对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脑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
- 12 生物方剂分析药理:阐明方剂吸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策略
- 13 中药材鹿茸(花鹿茸)的X衍射Fourier谱分析
- 14 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蚁宝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 15 茶树油凝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与刺激性评价
- 16 中药辛夷质量标准研究--比色法测定辛夷中总黄酮的含量
- 17 繁茂膜海绵来源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HPQJ10的化学成分研究
- 18 我国中药产品开发趋势:对2011-2015年CFDA批准中药的分析
- 19 基于亲水作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脂质组学研究策略探讨
- 20 水罗伞的化学成分(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