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药学会

主办单位: 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草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3-267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2-1108/R

邮发代号: 6-77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70

出版地区 天津

出版地区 天津

订购价格 1540.00

杂志荣誉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5 第三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草药杂志
  • 杂志名称:中草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药学会
  •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670
  • 国内刊号:12-1108/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5 第三届)期刊收录: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际药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中草药杂志2005年第4期文章
  • 大肠杆菌CodA基因表达赋予转基因青蒿负选择表型

    目的为了验证CodA基因是否适宜作为有效的青蒿基因打靶负选择标记.方法用PCR法扩增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odA,经克隆和测序后插入植物基因表达载体pROKⅡ,并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pAL4404)中.以共培养法转化青蒿叶盘,在添加25μg/mL卡那霉素(Kan)的N6培养基上选择青蒿转化愈伤组织并再生绿芽.将Kan抗性转基因青蒿芽转植到含有500μg/mL5-氟胞嘧啶(5-FC)和......

    作者:冯丽玲;杨瑞仪;杨雪芹;曾庆平 刊期: 2005- 04

  • 独活种子发芽特性研究

    目的探讨独活种子的发芽率低的原因,以及适宜发芽条件,为大田生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去果皮、清水以及GA浸种等方法处理种子,在不同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检测种子的发芽情况.结果清水浸种24h可提高发芽率13.7%,去果皮可提高种子发芽率10.6%;在浸种24h条件下,与暗培养相比,光照可提高发芽率16.6%;适宜发芽温度为20℃,高温对独活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结论独活种子中存在发芽抑制物质,光照可促进......

    作者:王康才;陈暄;唐晓清;兰才武 刊期: 2005- 04

  • 灯盏花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目的为加速灯盏花的人工种植与品种改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建立灯盏花快速繁殖体系.方法利用种子直接萌发的无菌苗在培养基培养加速种苗繁殖,通过在消毒前对种子进行预处理,采用合适时间消毒种子来减少消毒剂对种子伤害从而提高发芽率;采用不同激素配比从叶片与叶柄诱导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获得再生植株.结果种子去除冠毛后0.1%HgCl2消毒6min可获得佳发芽率,MS0上培养一个月后即可获得生长健壮的幼苗用于移......

    作者:刘成洪;张孟魁;邓华;张磊;王凯;张汉明 刊期: 2005- 04

  • 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

    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应用前景广泛的药用真菌.尤其对各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艾滋病有很好的疗效,引起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桦褐孔菌生长环境特殊,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人工栽培困难,应加大对桦褐孔菌的研究力度.综述了桦褐孔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民间利用情况,并展望了桦褐孔菌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以期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桦褐孔菌资源,满足人们对桦褐孔菌的需求.......

    作者:梁清乐;王秋颖;樊锦燕;薛梅 刊期: 2005- 04

  • 中药炮制的现状浅析

    随着人们的中药用药习惯由传统汤剂向现代中成药转变,以及中药由行业垄断环境进入与西药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药炮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药炮制在规范工艺、提高饮片的安全性、改善贮藏环境以及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均有大量的工作值得开展.......

    作者:邹节明;王力生 刊期: 2005- 04

  • 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战略

    中药资源学研究具有3个基本使命:认识资源、发现规律和开发利用.我国中药资源研究和开发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自20世纪中叶起,经历了几次高峰,迄今,中药资源研究已进入新的阶段.同时,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国际医药一体化、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替代疗法与传统药物的应用、地球上的物种的灭绝与资源濒危、生态环境恶化等,已形成与中药资源研究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在此形势下,中药资源研究如何应对?以适应时代的......

    作者:张铁军;王文燕 刊期: 2005- 04

  • 重楼抗肿瘤作用研究

    重楼以蚤休之名史载于,为百合科重楼属植物的干燥根茎.因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之名.又因本品茎单一,七叶轮生,花单生顶端而得七叶一枝花之名.本品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等功效,用于疔肿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等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重楼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镇静、镇痛、止咳、平喘、抗肿瘤、免疫调节及心血管作用等[1].近年来,该药......

    作者:王艳霞;李惠芬 刊期: 2005- 04

  •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的了解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中就有了相关的记载,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完善了对冠心病的认识,丰富了治疗方法.近年来,通过应用现代研究手段,人们对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疗效肯定,其治疗作用是通过对机体多环节、多层次的调整而实现的,中医药治疗不仅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增强心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使异常......

    作者:申淑兰 刊期: 2005- 04

  • 人参属药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从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试管苗再生、悬浮培养、反应器培养及转基因器官培养等5个方面介绍了人参属药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日本和韩国已经分别实现了人参悬浮细胞和不定根培养的工业化;我国尽管已经开发了人参愈伤组织的一些产品,但在人参属药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工业化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作者:陈巍;高文远;贾伟;段宏泉;肖培根 刊期: 2005- 04

  • 多糖类药物作用的受体及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β-葡聚糖通过补体3型受体(CR3)增强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多数多糖可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或TLR2激活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或诱导巨噬细胞合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也有报道β-葡聚糖的主要受体是树突状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1(dectin-1),而且介导了巨噬细胞的生物功能.......

    作者:张群;雷林生;吴曙光 刊期: 200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