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肾病领域掀起资本巨浪:从全球并购潮看中国药企突围路径
时间:2025-07-09 15:25:20
近日,全球医药资本市场掀起罕见震荡:一家国内药企因某肾病新药研发进展单日股价暴涨234%,而这款被称为“肾病新星”的药物背后,正映射着中国药企在创新药与首仿药双赛道上的激烈角逐。这场风暴的中心,是全球范围内对肾病治疗市场的战略争夺——数据显示,中国IgA肾病治疗药物市场增速高达国际平均水平的1.5倍,而跨国药企近三个月内已豪掷超94亿美元收购肾病管线企业,战场硝烟弥漫。
千亿级蓝海: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驱动市场爆发
肾病领域长期存在“沉默杀手”之称。以IgA肾病为例,中国患者数量达480万,占全球病例半数以上,但现有治疗手段仍停留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阶段,患者面临肾功能不可逆损伤的高风险。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直言:“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公共卫生挑战。”据测算,中国IgA肾病药物市场将以24.6%的复合年增长率狂奔,远超全球16.1%的平均增速,到2025年规模将突破7亿元人民币。这种“火箭速度”吸引着国内外药企加速布局,试图填补治疗空白。
国际巨头抢滩:并购潮背后的战略卡位
资本市场的嗅觉总是领先一步。今年4月,福泰制药以49亿美元收购Alpine Immune Sciences,看中的正是其IgA肾病候选药物Povetacicept——这款药物在II期临床试验中展现的疗效,被业界预测可能改写治疗指南。更早之前,诺华以35亿美元吞并Chinook Therapeutics,而日本旭化成集团更是溢价58%收购Callitas Therapeutics,后者核心资产布地奈德迟释胶囊Nefecon®的临床数据显示,可将患者肾功能衰退速度降低50%以上。
这些并购案背后暗含逻辑:通过收购临床中后期资产快速建立肾病管线矩阵。正如某投行分析师所言:“肾病领域的并购已从‘捡漏’演变为‘军备竞赛’,每个标的都可能成为未来十年的现金流引擎。”
中国药企双线作战:创新药突围与首仿药厮杀
在这场全球竞赛中,国内药企展现出独特的“双轨战术”。一方面,云顶新耀凭借Nefecon®(耐赋康)成为领跑者——这款全球首个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采用独特的肠道靶向缓释技术,III期临床试验证实其可使尿蛋白降低34%,且安全性显著优于传统疗法。更关键的是,该药已通过中国药监局的突破性治疗审批,并启动医保谈判筹备,市场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首仿药战场同样白热化。智云健康推出的碳酸司维拉姆干混悬剂(海诺欣®),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慢性肾病高磷血症治疗药物,采用干混悬剂型提升患者依从性,其商业化运营已由子公司全面铺开。而泽托佐米等新一代药物进入II期临床,则显示国内药企在创新迭代上的野心——该药物若获批,可能成为全球首个针对特定肾病靶点的FIC(首创新药)。
技术破局:从分子机制到递送系统的全面革新
当前肾病药物的研发已突破传统路径。以Nefecon®为例,其创新性在于精准调控肠道黏膜免疫:通过pH依赖型肠溶胶囊设计,使90%的布地奈德在回肠末端释放,直接作用于派尔集合淋巴结,从源头上减少致病性IgA1的产生。这种“靶向肠道免疫微环境”的策略,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评价为“颠覆了肾小球疾病的治疗范式”。
而在慢性肾病并发症领域,碳酸司维拉姆干混悬剂采用独特的磷酸结合技术,其分子结构中的多聚体能精准捕获肠道中的游离磷离子,形成不溶性复合物排出体外。这种“分子海绵”机制,使血磷达标率提升至78%,且避免了传统磷结合剂的金属离子蓄积风险。
未来战局:医保谈判、联合疗法与全球化布局
随着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窗口临近,肾病药物的支付体系面临重构。Nefecon®的定价策略尤为关键——参考其在美国12万美元/年的疗程费用,若通过医保谈判降至10万元人民币以内,预计可覆盖超20万患者。而智云健康的海诺欣®凭借首仿优势,可能通过带量采购快速抢占50%以上的市场份额。
更前瞻性的布局已在酝酿:云顶新耀的mRNA肿瘤疫苗管线进入临床,计划将肾病领域的渠道优势延伸至肿瘤免疫治疗;泽托佐米与现有药物的联用方案正在探索,试图构建“多靶点阻断”的治疗生态。这些动作预示着,中国药企正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全产业链整合。
在这场关乎万亿市场的竞逐中,资本热度与临床价值的天平如何平衡,将考验每个参与者的战略定力。但毋庸置疑的是,肾病领域正从“冷门赛道”蜕变为孕育重磅炸弹药物的沃土,而中国药企的崛起,或许将重新书写全球创新药版图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