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抗癌新纪元:小分子药物双突破

时间:2025-08-21 11:28:10

近日,医药行业迎来两项重磅进展:欧盟委员会批准全球首款抗肿瘤小分子疗法上市,同时某跨国药企宣布达成超10亿美元合作,共同开发具有"best-in-class"潜力的同类药物。这两项突破性进展,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两颗巨石,将在肿瘤治疗领域激起持久涟漪。

里程碑式突破:首款抗肿瘤小分子疗法获欧盟批准

欧盟药品管理局(EMA)的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经过严格评审,为这款代号为TKM-001的抗肿瘤小分子疗法亮起绿灯。该药物通过精准靶向肿瘤细胞特有的代谢通路,像特洛伊木马般潜入癌细胞内部,选择性诱发程序性死亡。与传统化疗相比,其副作用发生率降低约60%,相当于将治疗过程中的"误伤"控制在最小范围。

临床数据显示,在涉及800名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II期试验中,TKM-001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9.3个月,较标准治疗方案延长3.1个月。这个数字意味着患者能多获得约100个不受疾病进展困扰的日夜。更令人振奋的是,在PD-L1高表达亚组中,客观缓解率突破40%,为特定人群带来显著生存获益。

10亿美元豪赌:巨头押注下一代小分子药物

几乎同期,跨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与生物技术公司NovaRX宣布达成总额超1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这个金额相当于建造3座现代化肿瘤专科医院的投入,双方将共同开发针对相同靶点的第二代小分子抑制剂NXR-208。根据协议条款,NovaRX将获得3.5亿美元首付款,后续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7.2亿美元。

业内专家分析,这场合作凸显出两大趋势:一是小分子药物正在肿瘤领域实现"王者归来",其口服便利性和生产成本优势(约为生物制剂的三分之一)重新获得青睐;二是药企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外部合作补充研发管线,这种模式能使新药研发效率提升30%-40%。

小分子药物的文艺复兴

过去十年,生物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小分子药物凭借其独特优势正在收复失地:首先,分子量小于500道尔顿的特性使其能轻松穿透细胞膜,就像拥有万能钥匙的特工;其次,口服给药方式让患者免于频繁住院输液;再者,常温保存特性极大改善了药物可及性,特别适合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

TKM-001的化学结构设计采用"分子胶水"技术,能将靶点蛋白与E3泛素连接酶拉近至0.5纳米范围内——这个距离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却足以触发精准的蛋白降解过程。该机制已申请28项全球专利,构建起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

临床价值与商业潜力并存

华尔街分析师预测,获批的小分子疗法五年内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5亿美元。这个数字接近某些小型国家全年医疗卫生预算,其商业价值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现有适应症的市场独占期达7年;正在开展的15项联合用药研究;以及向血液肿瘤领域的拓展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被纳入欧盟"优先药物"(PRIME)计划,这意味着其审批流程缩短40%,且可获得科学建议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欧盟卫生事务专员表示:“这类创新疗法代表了我们对抗癌症的新武器库,其可负担性将纳入医保谈判重点考量。”

中国患者的等待与机遇

虽然该药物尚未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但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已将其列入《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参照既往案例,通过"突破性治疗药物"通道,中国患者有望在12-18个月内用上该药物。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启动同情用药程序,为符合条件患者提供早期接入机会。

与此同时,本土药企正加速布局同类靶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20个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其中4个已进入关键临床试验。这种研发热度反映出中国创新药企已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未来可能出现中外研发的"并跑"局面。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的新纪元

随着表观遗传学调控、蛋白降解等新技术成熟,小分子药物正在突破传统化学药的局限。专家预测,到2030年,肿瘤小分子药物市场规模将达800亿美元,占据整个抗癌药物市场的35%。这个转变不仅将改写治疗格局,更会重塑整个医药产业链——从原料供应到终端配送。

这场由科学突破和资本助力共同推动的医疗革命,最终将转化为患者床头的希望。正如某位临床研究者所说:“我们正在见证肿瘤治疗从’狂轰滥炸’到’精准狙击’的范式转移,而小分子药物将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