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末伏养生:清补平衡抵御秋老虎

时间:2025-08-13 10:55:52

随着2025年8月13日的到来,末伏已接近尾声,但夏秋之交的天气仍像一位反复无常的舞者——清晨裹着薄纱般微凉,正午却骤然换上炽热的面具。这种"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的独特气候,不仅考验着人体血管的弹性,更让经历盛夏炙烤后的脾胃如同被掏空的粮仓,亟待科学调理。此时饮食保健的核心,恰似天平的两端:一端需以"清"为纲减轻负担,另一端要以"补"为目夯实根基,二者平衡方能筑起季节更替时的健康屏障。

清:给肠胃按下"复位键"

清淡饮食绝非简单的寡淡无味,而是通过"三低一少"的智慧组合,为超负荷运转的消化系统创造修复环境。低油策略主张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植物性不饱和脂肪酸替代动物脂肪,就像用清泉冲洗油腻的管道,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沉积风险。实验显示,将每日食用油控制在25-30克(约2汤匙),可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降低18%,这相当于给血管穿上了一层透气防护衣。

控盐工程则需要更精细的操作。除了肉眼可见的食盐,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如同潜伏的特工,腊肉、酱菜等腌制食品的钠含量往往是新鲜食材的5-8倍。巧用柠檬汁的酸爽、香草的芬芳来替代部分盐分,既能唤醒味蕾,又能避免血压像过山车般波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末伏时节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这种忽冷忽热的环境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低盐饮食相当于为血液循环安装了"润滑系统"。

补:构筑营养"防御工事"

在清热之余,适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就像为身体雇佣了一支修复工程队。每公斤体重每日摄入0.8克蛋白质的标准下,鱼肉、虾类等白肉因其易消化特性成为首选,其富含的ω-3脂肪酸更能缓解秋季干燥带来的慢性炎症。对于脾胃虚弱者,可将肉类与山药、芋头等薯类同炖,淀粉的包裹作用能使蛋白质分子更温和地释放,如同为肠胃铺设了缓冲气垫。

微量元素补给则需要采用"彩虹策略":深绿色蔬菜提供叶酸和镁、橙黄色果蔬富含β-胡萝卜素、紫黑色食物含有花青素。这种色彩斑斓的饮食结构,相当于为免疫系统配置了多频段雷达,能更精准识别季节交替时潜伏的病菌。特别推荐将菌藻类纳入日常菜单,香菇中的多糖成分经热水浸泡后,其免疫激活效果可提升40%,如同为白细胞装备了高性能扫描仪。

清补相济的实战方案

针对"秋老虎"午后高温的特点,可设计"早晚温补、午间清凉"的饮食节奏。晨起一碗小米南瓜粥搭配水煮鹌鹑蛋,既补充夜间消耗的糖原,又不会加重晨间倦怠;正午来份凉拌木耳鸡丝佐以荞麦面,利用膳食纤维的吸附作用带走肠道多余油脂;傍晚用莲藕排骨汤平补,莲藕中的黏液蛋白能修复胃肠黏膜,就像为消化道贴上天然创可贴。

对于特殊人群更需要个性化方案:办公室人群可常备杏仁、核桃等坚果,其富含的维生素E能中和电脑辐射产生的自由基;户外工作者则需增加红豆汤、淡盐水等饮品,每丢失1%体重的汗液就需要补充15毫升水分,这个比例相当于每小时饮用标准咖啡杯的量。老年人建议将三餐拆分为五餐,采用"三勺主食+两勺蛋白质+四勺蔬菜"的拳头计量法,既保证营养密度又避免过量。

季节更替时的饮食调整,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智慧顺应。当我们在餐盘中协调好"清"与"补"的比例,便如同为身体安装了智能温控系统,既能缓冲外界气候的剧烈变化,又能持续供给生命所需的能量源泉。这份传承千年的饮食哲学,正等待着现代人用科学视角重新诠释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