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神经科学新锐获1亿美元融资

时间:2025-07-30 14:11:03

在生物医药行业风起云涌的当下,一家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治疗的新锐企业近日宣布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犹如一剂强心针注入赛道。这笔里程碑式的融资不仅刷新了该领域早期融资纪录,更标志着资本市场对神经科学创新疗法的信心投票。

破冰之旅:为什么CNS领域需要新玩家?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涵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抑郁症等重大疾病,全球患者超10亿人,但现有药物有效率不足50%。传统药企因研发周期长(平均12年)、成功率低(临床阶段失败率超90%)逐渐收缩战线,这就像试图用渔网捕捉空气中飘散的蒲公英——看似目标明确,实则收效甚微。而本次获得融资的企业独创的神经可塑性调控平台,通过模拟大脑自我修复机制,将药物开发周期压缩至5-7年,临床前数据展现出的疾病修饰潜力,让投资者看到了破局的可能。

技术解码:1亿美元背后的科学含金量

该公司的核心技术聚焦于近年来突破性的表观遗传编辑技术。简单来说,就像给基因安装智能开关,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精准调控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其先导药物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动物模型中成功将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提升300%,这个效果相当于把逐渐熄灭的烛光重新拨亮成火炬。本轮领投方红杉资本医疗合伙人透露:仅这项技术的专利壁垒就构建了至少5年的市场独占期。

资本逻辑:为什么是A轮就达亿元级?

在生物医药融资趋冷的2023年,这个案例显得尤为特殊。数据显示,全球CNS领域A轮平均融资额仅为3500万美元,本次交易却达到行业均值的2.85倍。深创投健康基金负责人用金字塔原理解释:底层是扎实的15项国际专利,中层是跨国药企出身的创始团队(核心成员曾主导过3个CNS药物上市),顶层则是布局完整的6条管线。这种立体化优势让投资人甘愿支付溢价,就像收藏家争相竞购未完成的达芬奇手稿——看中的是未来升值空间。

临床推进:融资将如何改变治疗格局?

资金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

  1. 加速主攻药物进入II期临床(预计2024Q2启动)

  2. 建设AI辅助的血脑屏障穿透技术平台(突破率提升至传统方法的8倍)

  3. 拓展精神分裂症基因疗法管线

首席科学官打了个比方:现有的抗精神病药物就像用消防水枪浇花,而我们正在研发的是带GPS定位的滴灌系统。这种精准医疗思路,可能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行业平均的60%降至20%以下。

生态构建:跨国药企已开始围猎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融资出现了辉瑞、罗氏等巨头的战略跟投。这种产业资本提前卡位的现象,在业内被称为许可证交易前移。就像足球俱乐部青训营挖苗子,大药企正将投资触角伸向临床前阶段。据内部人士透露,某TOP10药企已开出3亿美元预付款+7亿美元里程碑的潜在合作条款,只待首个临床数据揭盲。

站在神经科学爆发的前夜,这笔融资或许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注脚。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CEO的回答意味深长:我们不要做昙花一现的独角兽,而要成为改变治疗范式的领头羊。随着资金到位,这家公司计划在2024年将团队规模扩大200%,并在苏黎世设立欧洲研究中心,真正开启CNS治疗的全球化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