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暴雨后警惕致命鼠尿病

时间:2025-07-30 10:36:17

当暴雨冲刷后的积水漫过街道,浑浊的泥浆中可能藏着一种致命的威胁。最近华北地区因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让“鼠尿病”这一陌生名词登上热搜。这种学名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病,在医学界被称为“隐形杀手”,其重症致死率可达70%,且能在短短2-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作,令感染者措手不及。

被忽视的雨季杀手

每年7-9月的雨季,洪水退去后形成的积水中潜藏着钩端螺旋体。这种病原体寄生在鼠类肾脏中,随着鼠尿排入水体,甚至能透过皮肤微小伤口侵入人体。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农村地区存在风险——城市排水系统里的老鼠同样可能成为传染源。医学研究显示,我国已从67种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其中黑线姬鼠、黄胸鼠等常见鼠类携带率最高。

青壮年群体反而成为高发人群,这与他们更频繁接触疫水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建筑工人清理洪水淤泥、外卖员涉水送餐、家长带儿童蹚水玩耍等场景,都可能成为感染起点。更危险的是,这种病菌还能通过未煮熟的食物传播,被污染的生菜沙拉、未彻底加热的肉类都可能变成“生化武器”。

从发热到器官衰竭的死亡阶梯

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高度相似,38℃以上的发热、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等表现常被误判为流感。但病程进展迅猛,48小时内就可能出现特征性的“三红三痛”现象:眼球结膜充血如兔眼,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出血性红斑,伴随剧烈的腓肠肌疼痛。

当病原体攻破免疫防线,会引发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肝脏如同被酸液腐蚀般大面积坏死,肾脏滤过功能完全瘫痪,肺脏则可能突发大出血。此时患者的死亡率曲线陡峭攀升,临床数据显示,未及时治疗的重症患者中,每10人就有7人面临死亡威胁。

三重防护构建生命屏障

第一道防线是物理隔绝。暴雨后的积水区如同布满地雷的战场,穿戴防水靴套相当于给双脚装上“装甲”。户外工作者可尝试“三分钟冲洗法”:接触污水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暴露部位,水流冲击能有效减少90%以上的病原体附着。

第二道防线在厨房。所有生鲜食材需经过“100℃×3分钟”的灭菌考验,特别是凉拌菜使用的蔬菜,建议改用沸水焯烫后冰镇处理。储存食物时要严防鼠类接触,密封容器比冰箱更能提供安全保障。

第三道防线是免疫预备。重点人群接种多价疫苗相当于获得“生物盾牌”,其保护效力可维持1年以上。对于必须进入疫区的人员,医生建议提前两周进行药物预防,如同给身体派驻“特种部队”随时待命。

灾后防控的微观战场

洪水退去后的环境消杀需要精准打击。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被淹区域,能有效切断病原体传播链。社区防疫人员会重点监测鼠密度指标,当每公顷鼠类超过200只时,必须启动紧急灭鼠程序。个人防护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雨后鞋底清洁——研究发现,80%的居家污染源自未处理的涉水鞋具。

医疗机构已建立快速诊断通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能在2小时内锁定病原体。早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如同拆除定时炸弹的引信,但需警惕赫氏反应带来的治疗风险。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让检测灵敏度提升至95%以上,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

这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传染病,正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形成新的威胁模式。当我们关注台风洪水等显性灾害时,更需要警惕这些借水传播的隐形杀手。记住三个关键数字:70%的致死警示、2天的抢救窗口期、100℃的灭菌红线——这组数字或许就是危难时刻的生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