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饮酒与健康:适度饮酒的利弊分析

时间:2025-07-22 15:47:12

近年来,关于饮酒与健康的关系始终存在争议。随着大规模研究的不断涌现,医学界逐渐形成共识:酒精对人体的影响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呈现典型的“J型曲线”——关键在于把握那个微妙的“度”。最新研究显示,对于特定人群而言,规律且适量的饮酒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收益,但这种收益需要放在多维度的健康天平上谨慎衡量。

酒精代谢的双面性:从肝脏到血管的复杂旅程

当一杯酒进入人体后,酒精首先在肝脏被分解为乙醛。这个过程中,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如同流水线上的质检员,其工作效率直接决定毒性物质的积累程度。值得注意的是,约40%的东亚人群携带ALDH2基因突变,导致乙醛代谢能力显著降低。这种遗传差异解释了为何同样饮酒量下,不同人群的健康风险存在巨大分野。

哈佛大学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揭示,每日摄入约14克酒精(相当于100毫升红酒)的参与者,其心血管疾病风险比绝对戒酒者降低22%。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源于酒精对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提升作用——HDL如同血管中的“清道夫”,能逆向转运胆固醇。同时,适度酒精摄入可改善血小板功能,减少病理性血栓形成。

年龄分层下的差异化效应

针对全球204个国家的疾病负担数据分析显示,40岁以上人群每日摄入0.5-1标准杯(约7-14克酒精),糖尿病风险可降低15%,中风风险下降约8%。这种保护效应在代谢综合征前期人群中尤为显著,可能与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相关。但研究同时强调,15-39岁人群的酒精安全阈值极低——男性每日超过0.136标准杯(约1.36克酒精)就会显著增加意外伤害风险。这种年龄差异提示我们,饮酒建议需要个性化定制。

神经系统的意外受益

2023年发表在JAMA上的超393万人研究带来惊人发现:与绝对戒酒者相比,轻度饮酒者(每周≤7杯)的痴呆风险降低21%。研究人员推测,酒精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减轻神经炎症反应。这种保护效应在社交活跃的老年群体中更为突出,暗示酒精可能通过“社交-认知”双重通路发挥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每日摄入超过2标准杯时,这种保护效应会迅速逆转为伤害。

风险收益的精细平衡术

尽管多项研究支持适度饮酒的潜在益处,但医学界普遍反对将饮酒作为疾病预防手段。原因在于:首先,个体酒精代谢能力差异可达300%,所谓“安全剂量”对某些人可能是危险剂量;其次,酒精与200多种疾病存在关联,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乳腺癌等癌症风险;更重要的是,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任何鼓励饮酒的建议都可能被误读,导致难以控制的滥用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将酒精限量从25克/天下调至15克/天(约1标准杯),并特别强调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绝对禁酒。这个调整背后是对酒精“最低风险暴露水平”(TMREL)的重新认识——即使每天仅摄入0.003标准杯(约0.03克酒精),仍存在可测量的健康风险。

实践指南:理性看待酒杯中的“健康密码”

对于已有饮酒习惯的40岁以上成年人,建议:选择低度酒并严格控制在每日1杯(14克酒精)以内;避免空腹饮酒以延缓吸收速度;优先选择红酒因其含有多酚类抗氧化物质。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建议绝不能掩盖运动、膳食等基础干预措施的核心地位。正如《柳叶刀》编辑警示:“我们宁愿公众通过锻炼而非举杯来获得健康收益。”

在纷繁的研究结论面前,消费者需要建立辩证认知:酒精既非洪水猛兽,也不是养生圣品。那些显示保护效应的研究,往往针对的是“用规律小酌替代暴饮暴食”的特定人群。如果你从不饮酒,医学界的一致建议是——不要为了可能的健康收益开始饮酒,因为任何剂量的酒精都非人体必需,而风险永远与收益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