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三伏天健康隐患与科学防范

时间:2025-07-18 17:59:02

盛夏时节,三伏天的酷暑不仅考验着人体的耐受力,更暗藏诸多健康隐患。许多看似寻常的消暑习惯,实则可能成为损害健康的隐形杀手。以下针对高频危险行为展开深度解析,结合医学原理与实用建议,帮助读者安全度夏。

贪凉饮冷:脾胃的"冰封陷阱"

冰镇饮料、雪糕等冷饮带来的瞬时凉爽,实则是以消化系统超负荷为代价。儿童胃肠道黏膜娇嫩,冷刺激会导致胃脘部血管痉挛,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成人长期贪凉同样会削弱脾胃运化功能,临床表现为大便溏稀、舌苔白厚等虚寒体征。如同将热带鱼突然放入冰水,脏腑也需要渐进式降温——建议用室温绿豆汤替代冰饮,或含服冰块待其自然融化,避免直接吞咽。

露天纳凉:自然与风险的"双刃剑"

夜间户外睡眠虽能享受微风星空,但地面辐射散热会使体表温度骤降,易诱发感冒。更需警惕的是,凌晨3-5点人体阳气最弱时,露水湿气可能侵入关节,埋下风湿隐患。蚊虫叮咬不仅造成皮肤瘙痒,还可能传播登革热等疾病。若必须户外休息,应选择离地30cm以上的防潮垫,并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喷雾。值得注意的还有突发天气变化,夏季局部强对流天气可能毫无征兆地出现。

过度运动:中暑的"加速器"

高温环境下运动时,核心体温每升高1℃,细胞代谢率便增加13%,持续超出散热能力会导致热射病。典型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干热无汗,严重时引发多器官衰竭。如同电脑CPU过热会烧毁主板,人体持续高温同样致命。建议将锻炼调整至日出前或日落后,采用"20分钟补水200ml"的黄金法则。薏仁冬瓜汤等利湿膳食,能辅助维持电解质平衡。

冷热交替:血管的"压力测试"

空调房与户外频繁进出,会使血管经历反复收缩-扩张。这种"橡皮筋式"的拉扯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血管疾病患者风险尤甚。建议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进入空调房前先在阴凉处过渡5分钟。老年人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方便随时增减衣物。

午间劳作:阳光的"灼热利刃"

三伏天紫外线指数常达极端水平,11:00-15:00间地表温度可达60℃以上。此时露天作业不仅加速脱水,更会使皮肤真皮层胶原蛋白变性。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应穿戴UPF50+防晒衣,每半小时在阴凉处休息5分钟。值得警惕的是,中暑症状具有延迟性,可能劳作结束数小时后才显现。

情绪焦躁:自主神经的"短路警报"

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持续兴奋,易出现"情绪中暑"。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暴力事件发生率增加4%。可通过"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传统养生智慧提倡夏季"静心调息",与现代医学的应激理论不谋而合。

隔夜食物:细菌的"培养皿"

夏季食物腐败速度较常温快3倍,沙门氏菌在25℃环境下每20分钟增殖一代。隔夜凉拌菜、切开水果等高风险食品,即使冷藏也可能产生米酵菌酸等耐低温毒素。建议遵循"烹饪后2小时冷藏,复热需达75℃"的安全守则,海鲜类食材应当餐食用完毕。

防范三伏天健康风险,本质是把握"适度"原则。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夏季养生更需守护阳气。通过科学认知环境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方能建立可持续的夏日健康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