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双相障碍治疗变革:从全力预防复发,到改善发作间期功能?

时间:2023-12-06 09:56:37

一个永恒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时候能有足够的证据,以改变当前的体系框架?一项近期发表于Bipolar Disord.的社论《双相障碍的神经进展假说:是时候道歉了?》(The neuroprogression hypothesis in bipolar disorders: time for apologies?)[1]指出,双相障碍的治疗已达到这个临界点。

 

该社论指出,我们无法证实双相障碍的神经进展假说,固守这一观点将会伤害患者。针对预防复发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过度用药,增加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药物及心血管疾病均与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损害有关。此外,这种过度关注还可能将临床医生和研究者限制在“一门心思盯着症状”的相对狭隘的治疗理念之内。

 

本文[2]作者认为,双相障碍的管理需采取差异化、个体化的方式,同时考虑社会心理及认知功能水平。因此,我们确实应该转移治疗的焦点:

双相障碍的神经进展假说很吸引人。一方面,这个假说给临床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治疗目标,即预防新的发作;因为按照它的说法,每次心境发作可能都有神经毒性。与此同时,这个假说也给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正能量的关注点: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本次发作已是既成事实,但可以努力预防下次发作。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喜欢这个假说,因为它推动了针对双相障碍神经生物学起源的探索。毕竟全球已经开展了大量遗传和影像学研究,但双相障碍的病理生理学仍未被阐明,这一点很让人沮丧。作为研究者,我们提出假说,之后要么证明它,要么推翻它;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工作。

 

双相障碍的神经进展假说之所以一直有市场,可能也是基于如下临床观察:一些病程最恶劣的双相障碍患者正在联用高剂量的精神药物,同时承受着很高的躯体风险。然而,无论是药物还是躯体疾病,都可能最终导致认知损害等问题。治疗如果向后退一步,又会发生什么?

 

作为致力于中老年双相障碍(OABD,患者年龄≥50岁)领域的医生,我们几乎没有观察到双相障碍患者“神经进展”的迹象。的确也有一些患者出现了痴呆,但总体而言,OABD患者的认知进程与健康对照的自然进程相似。与之类似,我们也几乎没有发现“躯体进展”(somatoprogression,躯体共病随着心境发作次数的增加而累积)的现象;我们所在医疗机构的横断面数据显示,OABD患者慢性躯体疾病的累积速度更快,但可以被社会心理、生活方式、健康行为因素的差异所解释,而非疾病本身。

 

我们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观察到,OABD患者正在遭受的痛苦事实上来自较差的社会心理功能,多药联用,以及不理想的躯体健康状况;这些因素都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无论临床经验还是研究结果均显示,双相障碍患者迫切需要综合性的治疗。

 

例如,心理治疗师、躯体疾病专家、家庭医生、药剂师、社工如能开展强有力的合作,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转归有望获得极大的改善。接下来,我们需要努力克服社会心理干预方面的阻碍,研发可及性更高的、旨在改善日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循证学心理治疗。此外,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旨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干预手段,应面向所有年龄段的双相障碍患者开展,而不仅仅是中老年患者。

 

相比于探索双相障碍神经生物学的起源,关注患者“日常功能”的立场看上去没那么有吸引力。然而,作为医生和研究者,我们的终极目标仍是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让大家能过得更好。如果我们不去这么做,我们才真正应该“道歉”。

 

文献索引:

1. Strejilevich SA, Samamé C, Quiroz D. "The neuroprogression hypothesis in bipolar disorders: Time for apologies?". Bipolar Disord. 2023 Aug;25(5):353-354. doi: 10.1111/bdi.13358. PMID: 37578831.

2. Dols A, Schouws S, Orhan M, Beunders A. Shifting from prevention of the next episode to optimizing inter-episodic functioning Commentary on "The neuroprogression hypothesis in bipolar disorders: Time for apologies?". Bipolar Disord. 2023 Nov 20. doi: 10.1111/bdi.1339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984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