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肝病疗法与减重药物双突破

时间:2025-08-15 10:02:07

近日,全球医药行业迎来两项重磅进展:一款突破性肝病疗法获首批上市许可,同时礼来制药宣布达成13亿美元的小分子疗法合作,进一步拓展肝病治疗与减重领域的战略布局。这两项动态不仅标志着靶向治疗技术的成熟,更揭示了代谢性疾病药物研发的黄金赛道正在加速形成。

肝病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

此次获批的肝病疗法采用创新作用机制,通过精准调控肝脏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显著改善纤维化进程。临床数据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在48周内肝脏硬度值平均降低30%,这一效果相当于将"肝硬化时钟"回拨了5-8年。值得注意的是,该疗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应答率高达62%,填补了该领域长期缺乏特效药物的空白。行业分析师预估,这款药物有望在未来三年内覆盖全球约1200万急需治疗的患者群体。

13亿美元合作的战略深意

礼来制药此次13亿美元的巨额合作,相当于其2023年全年研发预算的15%,这笔交易包含4.5亿美元首付款和8.5亿美元里程碑款项。合作方带来的小分子平台技术具有独特优势:其分子量仅为传统生物制剂的1/100,却能实现同等的靶点结合精度。这种"微型导弹"式的设计理念,既解决了大分子药物难以穿透脂肪组织的难题,又保持了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交易条款特别约定,双方将共享减重适应症商业化后的全球销售分成。

减重市场的技术迭代竞赛

在GLP-1类药物大获成功的背景下,礼来此次布局的小分子疗法展现出差异化优势。相比需要注射的蛋白类药物,口服小分子可降低80%的用药成本,且无需冷链运输。动物实验显示,该候选药物能同时激活GLP-1和GIP受体,这种"双引擎"设计使得减重效果提升40%,相当于每周多消耗2800大卡热量——约等于普通人跑步35公里的能量消耗。分析师指出,这种技术路径可能改变现有市场格局,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减重药物市场的30%份额。

肝病与代谢疾病的协同效应

这两项进展看似独立,实则存在深层关联。医学研究证实,约65%的严重肝病患者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而体重每降低5%,肝脏脂肪含量可相应减少30%。礼来的技术平台恰好能实现"一靶多治":其核心化合物通过调节PPARδ受体,既可改善肝脏炎症,又能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这种协同效应使得联合用药方案成为可能,为"代谢综合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生产工艺的创新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涉及的小分子疗法采用了连续流生产技术,将传统需要两周完成的合成流程压缩至53小时。这种"分子流水线"技术使单批次产量提升15倍,且杂质水平控制在0.02%以下。生产负责人透露,新工艺每年可节省2.4亿美元制造成本,这些效益将直接转化为患者的用药可及性。目前,合作双方已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共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专项生产基地。

监管科学的同步进化

FDA在此次审批中启用了新的评估框架:不仅考察组织学改善,还引入无创诊断生物标志物作为次要终点。这种"动态监管"模式将药物评审周期缩短了40%,为后续同类产品的上市铺平道路。专家表示,这种变革反映出监管机构对代谢性疾病认知的升级——从单一器官治疗转向全身代谢网络调控。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全球代谢性疾病患者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这两项突破性进展不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更预示着医药研发范式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从对症治疗转向病因干预,从单靶点狙击转向多通路调控。礼来13亿美元的豪赌,或许正是看准了这个价值千亿美元的市场正在经历的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