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全球核药变局:中国站上关键跃迁点

时间:2025-08-06 11:19:51

近年来,全球核药领域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两种标志性药物——诺华的Pluvicto和中国远大医药的钇[90]微球,分别从不同技术路径改写了治疗格局。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分子层面的创新,更将重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市场版图,而中国正站在产业跃迁的关键节点。

靶向治疗的精准爆破:Pluvicto的突破逻辑

作为首个获批的PSMA靶向放射性配体疗法,Pluvicto将前列腺癌治疗带入"制导导弹"时代。其创新性在于双重靶向机制:先通过类似GPS的PSMA配体定位癌细胞,再通过附着其上的镥-177同位素释放β射线实施精准打击。这种"识别+歼灭"的一体化设计,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至15.3个月,较传统疗法提升近40%。

这种突破的深层意义在于,它验证了放射性核素与生物靶向技术联用的可行性。就像把传统放疗的"地毯式轰炸"升级为"外科手术式清除",在降低肝肾毒性的同时大幅提升疗效。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个类似靶点的在研项目,预示着核药研发正式进入精准医疗主航道。

内照射疗法的中国方案:远大钇[90]的破壁效应

当国际巨头聚焦于靶向配体时,远大医药选择从给药途径突围。钇[90]微球通过肝动脉介入直接送达肿瘤内部,其释放的β射线平均穿透距离仅2.5毫米——相当于在病灶内部安装了一个持续工作的微型放疗装置。这种"由内而外"的治疗策略,让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肿瘤缩小率达到61%,且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减少约70%。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业化路径。该产品从引进技术到本土化生产仅用5年,构建了从同位素生产到临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这为中国核药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通过国际合作快速切入赛道,再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迭代。目前国内已有6个省市将其纳入医保,年治疗量正以200%的速度增长。

核药市场的三重跃迁机遇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我们同时面临技术追赶与市场扩容的双重窗口。一方面,Pluvicto等进口药物带来治疗理念的升级,就像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另一方面,远大钇[90]等本土创新证明,在肝癌等中国特色高发疾病领域,完全可能诞生全球领先的治疗方案。

从产业维度看,三个关键变化正在发生:

1.诊疗模式从"粗放式放疗"转向"个体化剂量绘画",要求医院配备更精准的影像评估系统

2.供应链从依赖进口转向本土化,武汉、成都等地已建成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基地

3.支付体系开始创新,浙江等地试点"按疗效付费",缓解患者年均12万元的治疗负担

冷核素的热思考:未来五年的决胜点

站在2024年这个节点回望,核药产业的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疗效比拼,升级为"生态位"争夺。就像5G时代不仅比网速,更比应用场景的丰富度,未来领军企业需要同时具备:

放射性同位素的稳定供应能力(如镥-177的国产化突破)

适应症选择的战略眼光(消化道肿瘤或是下一个爆发点)

跨学科人才储备(需要同时精通核物理与分子生物学的复合型团队)

值得警惕的是,这个万亿级蓝海市场同样暗礁密布。监管审批的滞后性仍然存在——我国放射性药物临床审批平均耗时仍是美国的1.8倍;公众对"核"的认知误区也需要科普转化,就像当年CT技术刚普及时经历的质疑期。

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企业的机会在于发挥临床资源与工程化能力的双重优势。当跨国药企还在为Pluvicto的产能不足头疼时(目前全球等待治疗的患者超过8万),中国速度可能成为破局关键。毕竟,在生命健康的赛道上,有时候快0.5个身位,就能改写整个产业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