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高温天五类高发疾病防护指南

时间:2025-07-29 17:24:15

盛夏时节,持续的高温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成为多种疾病的“隐形推手”。当气温攀升至35℃以上时,人体代谢率显著提高,汗液蒸发带走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空调,若缺乏及时维护,极易引发系统性故障。以下五类疾病在高温天尤为高发,其预防关键往往藏匿于日常细节中。

一、中暑:高温下的“急刹车”

中暑是体温调节中枢“宕机”的典型表现,轻者出现头晕恶心,重者可致昏迷。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大于60%时,汗液难以蒸发,人体散热效率骤降。预防的核心在于构建三道防线:物理防护(遮阳帽、透气衣物)、生理调节(每小时补充200ml淡盐水)、环境干预(空调房每2小时通风10分钟)。特别要警惕“渐进式中暑”——从口渴乏力到意识模糊可能仅需30分钟,户外工作者应随身携带冰袋作为应急散热工具。

二、热射病:中暑的“升级版本”

当核心体温突破40℃,热射病便像一颗被点燃的炸弹,24小时内死亡率可达50%。其危险在于双重打击机制:高温直接损伤细胞,同时引发全身炎症风暴。近期收治的病例中,约60%发生在看似温和的闷热室内,这与“开空调省电”的错误观念密切相关。建议将室温控制在26-28℃,并搭配电风扇形成空气对流。对于服用利尿剂或抗抑郁药的人群,体温调节能力本就打折,更需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外出活动。

三、心脑血管疾病:高温中的“沉默杀手”

每升高1℃,心梗风险增加2%,这个数据堪比连续吸20支香烟的伤害值。高温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管如同老化的橡胶管,在压力下随时可能破裂。清晨补水(500ml温水)能稀释血液浓度,傍晚快走(树荫下30分钟)可增强血管弹性。需特别注意“冰箱综合征”——猛灌冰水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建议采用“小口慢饮”法,每次不超过150ml。

四、消化系统疾病:病从口入的“高温陷阱”

夏季食物变质速度是冬季的3倍,沙门氏菌在30℃环境下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刺身、凉拌菜等生冷食品如同细菌培养皿,餐馆外卖送达时的温度若超过32℃,建议直接丢弃。家庭备餐牢记“2小时法则”:熟食室温存放不超过120分钟,冰箱冷藏层需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腹泻初期可口服补液盐(每袋兑500ml温水),但若出现果酱样大便,提示可能发生肠套叠,需立即就医。

五、皮肤病:阳光下的“隐形灼伤”

紫外线指数>6时,裸露皮肤在15分钟内就会受损,其累积效应如同信用卡透支——年轻时晒的太阳,中年后都会变成色斑和皱纹。除了常规的SPF30+防晒霜,建议选择UPF50+的防晒衣,其防护效果相当于涂了5层防晒霜。汗疹患者可用绿茶水(10g茶叶+500ml冷水浸泡)湿敷,其中的茶多酚能修复受损汗腺。

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在于建立“温度-湿度-活动强度”的三维防护模型。例如在35℃、湿度70%的条件下,静坐工作每隔45分钟应补充电解质饮料,而搬运工人则需要每20分钟休息并冷敷颈部。健康管理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由无数个“不经意”的细节编织成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