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老年人用药误区与科学建议

时间:2025-06-19 09:41:30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年人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来管理慢性病或术后恢复。然而,错误的用药习惯可能让良药变成"隐形杀手"。以下是针对老年人常见用药误区的科学解析与实用建议,帮助家人守护父母的健康防线。

一、药量不是加减法:擅自调整的隐藏风险

“今天血压稳定,少吃半片吧”——这种看似合理的想法实则危险。降压药、降糖药等慢性病药物需要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自行减量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例如,抗生素减量可能使细菌"死灰复燃"并产生耐药性,相当于给病原体提供了"训练场"。反之,加倍用药更危险,就像给心脏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突然加注高标号汽油,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伤。正确做法是使用分药盒标记每日剂量,若需调整必须经医生评估,就像精密仪器需要专业技师调校。

二、药物混搭的致命组合:这些"CP"要拆散

独居老人常将不同医生开具的药物混用,却不知某些组合会产生"1+1>2"的毒性。头孢类抗生素与藿香正气水相遇时,其中的酒精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轻则头痛呕吐,重则呼吸困难——这相当于在体内点燃"化学炸弹"。感冒药混搭更常见,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叠加会使肝脏代谢超载,其伤害程度相当于连续熬夜一个月。建议建立"药物身份证"制度,用表格列出所有药物成分,就诊时主动出示,就像海关申报物品般严谨。

三、生物钟的用药密码:时间就是疗效

早晨7-8点服用降压药能精准打击血压晨峰,如同在潮汐最高点修筑堤坝;而晚上服用的他汀类药物则像夜间巡逻队,趁胆固醇合成最活跃时"突击检查"。糖皮质激素若错过早间服用窗口,可能干扰人体自然分泌节律,相当于给生物钟"拨乱时针"。对于记忆衰退的老人,可选用带电子提醒功能的药盒,或关联日常习惯(如晨起刷牙后服药),将科学用药转化为条件反射。

四、送服药物的液体陷阱:白开水是最佳拍档

用果汁送服阿司匹林,相当于用酸性溶液冲刷胃黏膜,可能引发"微型火山喷发"般的出血。牛奶中的钙离子则会与某些抗生素结合形成"金属牢笼",使药效下降50%以上。最安全的做法是准备专用水杯,服药时饮用200ml温水(约半瓶矿泉水量),既避免药物黏附食道,又能促进代谢。需特别注意,送服布洛芬等药物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防止药物在食管"滞留罢工"。

慢性病患者尤其需要建立"用药日志",记录每种药物的剂量、时间和身体反应,就像为健康建立"黑匣子"数据。多药并用者建议每3个月进行"药物大扫除",由临床药师评估是否存在冗余或冲突。对于独居老人,子女可通过智能药盒远程监督,把科技变成"电子孝心"。记住,正确的用药习惯是延长健康寿命的"隐形疫苗",需要全家共同守护这份特殊的"健康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