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

期刊简介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的教学实践

时间:2023-04-12 15:22:00

本文在医用基咸化乎教学实践中,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以问题引导、背景知识体脸、实践型寻向等方面设计课件,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

  大学一年级新生感受大学理论课的矢识量是高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若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教归单向控制教学活动,学生即使上课时听催了,但下课后却因所学内容太多,主题不铂明确,导致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达不到期垒要求,学生对这样的讲课方式感到很难适应,时间长了部分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笔者根据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从课件设计、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利用创设问题引入外在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设计实验模型进行实践型体验,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进行主动的推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吸引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教学形式新颖,对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很有好处。

  1依据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提供建构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们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知识和意义的生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所学内容与许多自然现象相关,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有多年的化学知识背景及经验,对医用基础化学所传授的概念和内容很容易依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和理解,这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原有知识将因为新经验的引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这过程实现了知识意义的生成,是由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而成的,教师应在这活动中扮演好引导者、促进者的任务,帮助学习者不断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笔者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在《医用基础化学》教学进行实践,课件设计上改变以往用大量文字进行概念叙述和内容阐述的版面,通过用几个简单的问题,进行主题引人,创设现实情景,提供想象空间,注重逻辑推理过程,最后引出推导目标。这样设计使课件变得简洁,有层次感,讲课中容易调动学生的思路参与探索和讨论,鼓励同学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论,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

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开始引导,这是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的基础,问题的设计,需注重层次,逐渐深人,最终实现探索目标的形成,通过问题解决认知活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认知过程的中心,也使知识结构的形成更加深刻。

  2创设实践模型,体验认知过程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环境皆准的教条,其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创设实践模型,可使学习者处于一定的情景中,去感知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深刻体验到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理论课上有的知识现象可用演示方祛进行讲解,也可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有的知识点,可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在课件上设计非动感实践模型,引导学生积极去体验、推导实验结论。设计非动感实践模型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课件设计模式,只需在课件上提供实验平面装置图,用语言文字描述各种实验条件,还可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特殊条件,对同一实验装置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实验条件可用室温或者分别控温等方法,对于不同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判断他人答案的合理性,同学之间可以展开讨论,综合起来再发言。由于同学的背景经验不同,推论的结果往往不相同,这样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起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能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同一实验设计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可帮助学习者从多视角想象,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结果的理解也迥异,教师一定要在设问中提供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情景,以便增加实践的真实感受。例如让学生去感知U型管实验中是否有风在流动?会停止吗?什么时候停止?通过这些问题增加学生对蒸气流向的实感,帮助其获取正确的感知。这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习者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而且突出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习的主体。从多个方面设计实践条件,可以形成复杂的“十字交叉式信息图”,使学习者从不同方面了解信息,获得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概念,同时形成对真理性知识的趋同性。

  3引入外在信息,诱发探索动机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理论及规律是前人在实验事实与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研究获得的成果。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研究者,对于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外在信息的引入,推动个人实现认知目的的动机,同时可诱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实现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形式,课堂成为了学生实践的场所,也是学生的研究室,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笔者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已将医用基础化学的大部分章节的课件设计,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以创设问题,提供建构思路为课件的基本结构进行设计,讲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实践型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合理引人外在信息,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促使他们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尽量多选用一些实验过程和现象应用在课件中,注重创设问题的层次、深度、目的性,扮演好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优秀方法。